几度梦萦荷花淀 |
||
来源:中国法院网 发布时间: 2015年07月06日 | ||
“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,万里无云。可是因为在水上,还有些凉风。这风从南面吹过来,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。水面没有一只船,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……”三十年前,我在自己的中学语文课本上读到这样清丽简洁的文字,便很快被这文字营造的意境所征服。 这篇课文,老师不讲解,要我们自读。也许正是这“不讲解”,让我对《荷花淀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那段时间的语文早读,我总是很投入地朗读这篇课文。这样的读,让我读出了“水生”的沉稳机警,水生嫂(小说中称“女人”)的善良贤惠,读出了小说文字蕴含的更多深意,读出了孙犁笔下北方水乡令人神往的风情风光……“她们轻轻划着船,船两边的水哗,哗,哗。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,菱角还很嫩很小,乳白色。顺手又丢到水里去。那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。” “庾信文章老更成,凌云健笔意纵横”。一九七七年,劫后复出的孙犁先生,挥动如椽巨笔,创造了一个更加奇瑰富丽的艺术世界。一篇篇清丽短章,或记事,或怀人,寓意深长,引人入胜,撼人心扉。一九七九年秋的一天,我从报上知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孙犁先生系列散文的消息,便匆匆跑到城内的新华书店。小城虽小,书店更小,竟也能遂我所愿,我拿到了孙犁先生劫后散文十集的第一集——《晚华集》。当时的心情,是可以用“狂喜”来形容的。 一九八四年五月,在小城书店,我又买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孙犁散文选》;同年秋,我汇款到上海,邮购了三联书店出的孙犁散文集《书林秋草》。此后,百花文艺出版社逐年出版的其他九本孙犁散文集:《秀露集》、《澹定集》、《尺泽集》……在我或巧遇,或执着的搜罗下,一一来到我的书架上。二〇〇七年,在网上我买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出的十一卷本《孙犁全集》。 先生的书读多了,先生的形象也渐渐地在我心中明晰了起来。文坛上成一个流派的领军人物,和开国元帅一样,总是令人景仰的。孙犁先生抗战初期参加革命,到过延安,资格很老。一九四五年五月,《荷花淀》在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,当时就引起了轰动。茅盾曾这样评价说:“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,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,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,然而决不枝蔓;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,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。”从此,一大群青年作家集结到孙犁麾下,成就了中国文坛一个重要的流派。 这样的元帅级文坛战将,进城后虽然一定就是行政十级,但孙犁先生却一直供职于《天津日报》编副刊,直至离休也还只是个编委头衔。“人淡如菊”。先生天性淡泊,厌恶左吹右拍,前呼后拥。一九九一年一月十六日,在给友人的信中,先生写了这样一首诗:“不自修饰不自哀,不信人间有蓬莱;阴晴冷暖随日过,此生只待化尘埃。”这直抒胸臆的苍劲文字,将孙犁先生傲世睨俗的人格魅力张扬到了极致。 然而,孙犁先生一部部作品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,他博大而谦逊,他独立特行但又和蔼可亲。他给无数的作者看稿写信,不少稿件经他修改、推荐发表了,文学青年变成了青年作家。先生给作者读者的信,都收进了他的文集。这些信,让我读到了一位长者的语重心长和殷殷期待。而先生创造的瑰丽的艺术成就,深厚的思想资源,更是滋养了一代代文学新人。刘绍堂、从维熙、铁凝、贾平凹……这一个个当代文坛响当当的人物,莫不自认受益于先生。如我等芸芸众生,读先生,爱先生,浸泳在先生著作中而有所获者,那就好比过江之鲫,难以计数。先生的伟大,正在于此。荷花淀,也就是白洋淀,这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,因孙犁先生的作品而名驰遐迩。二〇〇三年七月,孙犁纪念馆矗立在白洋淀湖畔,每年来此朝圣的读者如云如织,百里荷花淀,因此而成了旅游胜地。文学大师的奉献,超越了文学本身,这对后人,是何等的功劳!读孙犁,念先生,梦里几回荷花淀。愿先生伟大的灵魂,在圣洁的荷花陪护下,永远安憩在北国水乡轻柔无边的绿浪碧波里。 作者: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韦熙宁
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