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红楼情缘 |
||
来源:中国法院网 发布时间: 2016年11月17日 | ||
“若说没奇缘,为何今生偏又遇着他?”也许我是扬州人的关系,自小沉溺书海遍读四大名著之时,便因书中主角林黛玉身自扬州而对《红楼梦》情有独钟,一眼看上爱不释手,竟结缘之中终日不可自拔。 漫说红楼的立意恢宏、故事琐碎、人物庞杂,已是包罗万象,可是因为人,因为情,个中风味尤见丰厚,耐人寻思。扪心自问,我对红楼的研究时间不长,深入品读得更显不够,难称红学门生,至多算个有缘人。记得鲁迅先生曾有评论《红楼梦》道:“单是命意,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。”于我而言,任凭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饮,红楼梦中人最是欣赏海棠美人史湘云。且看书中湘云出场,“忽见人说:‘史大姑娘来了。’宝玉听了,抬身就走。来到贾母屋里,就见湘云在那儿大笑大说了,还没介绍她的的来路,宝玉和黛玉又呕上气了。”湘云和众女儿很不一样,“好一似,霁月光风耀玉堂”。 “众中最小最轻盈,真率天成讵解情?”湘云无疑是富有浪漫色彩、令人爱怜、展现“真、善、美”的豪放女性,她自诩为“是真名士自风流”,处处不拘小节,裙带之间显现出魏晋风度。让人馋得直掉口水的烤鹿肉之举是她想的主意,而“二哥哥,爱哥哥”的叫,也是让人更觉其天生憨态,更甚者那句“容我入社,扫地焚香我也情愿”,足见其可爱极致得让人心疼。 初始翻阅,我曾把她理解为天生有男子气概的姑娘,以为她的所有开朗和豁达只不过是天性使然,禀赋如此。殊不知“襁褓中,父母叹双亡。纵居那绮罗丛,谁知娇养?”湘云是从小就失去父母,自始就尝过人世间苦楚滋味的孩子。“幸生来,英豪阔大宽宏量,从未将儿女私情,略萦心上。”她寄情于人,寄情于事,她要向上天施予其身世命运的安排做出顽抗,她要让自己呈现出豪爽洞达的样子。所以她才成了众人眼中独一无二的湘云,那个身着男装英姿倜傥口无遮拦的湘云。可她内心最深处的孤苦无依并没有被彻底祛除,于是,在寄人篱下的床榻上,中宵的无眠出卖了她,似湘云自引联曰:“寒塘渡鹤影。”她到底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姑娘。 且看满世繁华,粒粒皆是尘埃。倘人若无心,无情,无想,无念,则是安渡过去了也无甚意义。湘云即是这样一个心直口快的奇女子,仿佛会捅开红楼中沉闷的天幕,让大观园上空阴霭的天空终于也扯下了一片晴朗!再看湘云醉酣卧石,“姑娘们快瞧云姑娘,吃醉了图凉快,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。”这是画,这是诗,却是诗情画意化的湘云。面对这样一个我见犹怜的湘云,谁不觉得婆娑可爱呢?谁不为之交心倾倒呢?“我心如明月,寒潭清皎洁。”湘云是真正懂爱的女子,她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里的一切,比起红楼女儿的爱情来,她的珍爱显得越发的博大而纯洁。她的一切都是简单的,她因简而明,因明而乐,只因为活得简单,她的简单成就了她的智慧,也让她变得格外的不凡。 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”湘云的绝世奇才,在繁华热闹里上演,在曲终人散里了结,终敌不过千红一哭,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。只道是“展眼吊斜晖,湘江水逝楚云飞。且住,且住!”红楼本无梦,只余浮光掠影,有心者如我梦影残痕。 “终久是云散高唐,水涸湘江: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,何必枉悲伤?”然之于湘云,月光漫海棠,相醉惜寸阴。湘云的深情眼眸美得如此纯粹,如此剔透,如此干净,化一泓秋水定格在时光的辙痕里。如她在菊影诗中浅吟低唱道:“珍重暗香休踏碎,凭谁醉眼认朦胧!”湘云是那样认真地寻觅着人世间的美好,与人相交,真诚善良、一片本色,小心翼翼地珍惜和看重着人性中的真善美。 这世间大抵是性情中人真性情,质本洁来还洁去。读罢红楼,掩卷怅然,犹见海棠花仙香梦酣。一颦一笑、半梦半醒间,耳边悠悠传来苏轼有《海棠》诗曰:“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罢了,梦已深,“数去更无君傲世,看来惟有我知音。” 来源:中国法院网 作者:张俊 作者单位: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
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